close

先說結論,即便裝設最頂級的窗戶,上方還有遮雨庇,但若未於室內設計初勘階段作出正確屋況診斷,並設計適當工法,則仍無法逃脫在暴雨時,於遮雨庇面材→支架→鏍栓之間發生附壁效應(Coanda Effect)的滲水路徑,該股水流會透過鏍栓的鏍縫滲入磁磚背襯區後流入窗框間隙,最終於室內端產生滲漏水徵狀。事後往往難以查找病因,常會錯誤判定應歸責於鋁窗品質或外牆防水施作問題,但無論如何補強,總不得要領,令室內設計師、屋主十分苦惱。

有一種住宅窗框滲漏水是附壁效應所致-室內設計屋況診斷

 

在台灣,每每到了颱風、豪雨季節,就是考驗中古屋裝修品質的時間。裝修時,為了提高隔音防水效能,室內設計師往往會向屋主推薦較高等級的鋁窗,並選用最好的防水材料施作外牆防水,以確保日後入住的生活品質。既然多花錢了,期待是美好的,但現實卻總是殘酷的...

在某個盛夏暴雨的日子,屋主發現那花了許多錢錢的鋁窗窗框竟然在滲水,窗台還上積了一大灘水,甚至沿牆壁流到地面,連木地板都濕了,天哪!

怎麼會這樣…,是不是室內設計師偷工減料?

於是在屋主的客訴下,室內設計師忙著找鋁窗、找防水來補強,幾番折騰後,還是束手無策,只要一遇颱風、豪雨就漏水,偷工減料的罵名還得繼續背著,苦啊!

別苦別苦,這裡就來為大家分析一下關鍵成因。

首先,我們都知道,台灣有許多老房子當年為了爭取室內坪效,多未設計屋突來遮擋垂直向雨水,再加上地震、溫差等因素出現-長跨距開窗孔結構之角隅斜向裂縫-等諸多問題,以至於日久後逐漸出現滲漏水問題。

垂直向雨水:係指雨水潑淋在建築物外牆上所累積順流而下的雨水,會隨著外牆高度不同產生不同的積累雨量,形成一股具一定壓力的水流。

長跨距開窗孔結構之角隅斜向裂縫:係指窗孔四周結構未於建築時施作角隅補強,後因地震、溫差、異材質、二工等,所出現的斜向開裂問題。

有鑑於此,家家戶戶紛紛加裝遮雨庇,形成了台灣都會市景的一項特徵,有人說很醜,也有人說那是海島型氣候國家的必然,無論喜歡、不喜歡,這是以導流建物外牆垂直向雨水的方式去解決滲漏水問題的速成辦法囉。

有一種住宅窗框滲漏水是附壁效應所致-室內設計屋況診斷

 

基本上,安裝遮雨庇確實能大幅減緩鋁窗在承受豪雨時的大量水壓,同時對斜向雨水的侵襲亦能產生相當助益。

 

有一種住宅窗框滲漏水是附壁效應所致-室內設計屋況診斷

 

但問題在於遮雨庇為後施工,意即在建物完成外牆施工後,以角架結構支撐雨庇,而雨庇前緣若未設計適當的滴水簷,在豪雨水壓大增時,會產生附壁效應(Coanda Effect),使得雨水附壁流至角架,再沿著角架倒斜向的部分流進鏍栓的鏍縫,如果外牆磁磚因工法問題在磁磚背襯區有空隙,甚至有磁磚膨鼓現象,那因附壁效應附流的水就會從鏍縫滲入,在磁磚背襯區流竄,然後侵入窗框與外牆結構接界間的空隙,再順著窗框漫流而下於下緣或牆體滲出。

附壁效應(Coanda Effect):又稱為康達效應,是指當水流經過凸面時,因表面摩擦力使得流速減緩並偏離原本垂流方向,改為隨著突出物表面流動之狀態。

 

有一種住宅窗框滲漏水是附壁效應所致-室內設計屋況診斷

有一種住宅窗框滲漏水是附壁效應所致-室內設計屋況診斷

有一種住宅窗框滲漏水是附壁效應所致-室內設計屋況診斷

因此解決之道不是裝多好的鋁窗,也不是用多好的防水材料,而是要在遮雨庇前端加上滴水簷,並在遮雨庇固定角架的鏍栓處確實施打矽膠,施打前應將粉屑清理乾淨,施打時要壓實,切忌虛打,這樣就能確保遮雨庇的功效,而不是反成為滲漏水的幫兇。

 

延伸閱讀:

為何會磁磚膨鼓?如何預防?

貼浴室磁磚,應該先貼壁磚?還是先貼地磚?

裝修案場於地震後要檢查那些地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W 的頭像
    VW

    王本楷裝修研究室

    V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